2012年1月8日
各位知青朋友们:新年好!
我的发言是关于摄影俱乐部的活动情况汇报。我想谈三个方面:第一是我们这个摄影俱乐部是如何组织的;第二是我们开展了哪些活动;第三是我们的收获。
在2010年夏天的一次工作例会上,我提出了一个建议,就是关于知青活动的分类。2010年,是《上海知青》杂志社各类活动最频繁的一年,在《上海知青》这个平台上,已经凝聚了越来越多的知青朋友,他们对后知青时代的生活、对各类丰富多彩的知青活动,有着强烈的参与感和表现欲。对于这样一个群体,大家的审美标准不一、生活需求不一、经济条件不一,仅有一个大舞台是满足不了的。因此,我建议按需成立各类小组,如摄影、旅游、编织、烹调、教育、养身、健身、音乐、舞蹈、器乐等等。知青不仅人数众多,而且人才济济,在这些舞台上,他们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,享受到一种愉悦。各类活动小组,有条件的可以先上。我们王总编有一个特点,就是谁主张、谁实施。就这样将摄影小组活动的开展交给了我和王振轩老师。王老师不仅摄影技术高超,而且才华横溢,多才多艺,做人又非常低调,自然就成了我们摄影小组的“老大”。
2010年12月2日至14日,我们组织了“云南风光摄影游”,随团的有原云南、贵州、黑龙江、安徽、大丰、崇明等地的17名老知青。历时13天,经云南境内楚雄、瑞丽、腾冲、保山、临沧、红河等六个州县及地级市。其间,饱览了这片红土地的神奇美丽;领略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;拍摄了几千张摄影作品;整理了“元谋土林”、“江东银杏村”、“元阳梯田”、“玉溪抚仙湖”“山峦云雾”等摄影精品集;撰写了十篇“游记”。
2011年,我们又到了浙江的嵊泗和磐安,江西婺源,安徽宏村等地,时间比较长、规模比较大的是2011年10月7日至20日的黔东南、湘西游,参团者有32人,历时15天。
与一般旅游活动不同的是,摄影旅游以影像的形式,记录了路途的见识与收获,提升了自然的印象,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快乐,亲历者回味无穷,终身难忘。我们的收获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:
一、缔结了新的友情。
我们摄影俱乐部的成员,都是当年的知青,有着共同的“上山下乡”经历,所谓“天下知青是一家”。由共同的经历,产生了共同的语言,因此,彼此之间都很融洽,欢歌笑语一路伴行。在整个游程中,团员们始终围绕摄影的话题:选景(构图)、拍摄(光圈、焦距、速度)、色彩(自然与人物)等。我们拍摄的作品不仅有一般旅游景区的,还有在路途中抓拍的,非常有成就感。大家白天在景点各显身手,晚上在住处聚在一起交流欣赏,互相学习,共同提高,受益匪浅,其乐融融。
二、学到了新的知识。
比如2010年12月去腾冲时,特意安排了去国殇墓园凭吊抗日先烈的活动。被埋在这里的年轻将士,都是当年国民党二十集团军远征军将士,为了祖国的生死存亡,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,10万远征军几乎全军覆没。这段历史却被封存了半个多世纪!在国殇墓园的祭奠与参观,我们重新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,客观公正的认识了这段被缺失的历史。在滇缅抗战纪念馆、在和顺图书馆、在艾思奇故居等,我们都补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。
同样,2011年10月,我们在湘西,特地安排参观了芷江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,见证了那段历史,全体成员在纪念碑前留了影。
此外,在摄影旅游中,我们对自然、地理、人文、社会等方面的知识,都有了综合的补充和提高。
三、树立了新的目标。
我们已经组织过一次课堂学习摄影理论,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运用和提高,并经常在网上交流。通过一年左右的学习,大家的摄影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。总之,摄影俱乐部的活动,让我们知青增进了了解,增厚了友谊,增长了知识,增强了体质,生活更充实,目标更明确:那就是天天快乐!(以下照片由云南知青阴苏生摄)
各地知青满堂采,云南知青“半爿天”。
左四起为摄影俱乐部的部分成员。
原赴内蒙、黑龙江、江西、云南、安徽的老知青欢聚在团拜会上。
云南孟定农场一营四连的战友,第一次参加团拜会。
评论